哲学杂记

逻辑(Logit)

逻辑是对合理思维和好的论证形式结构的研究更广泛地说逻辑是对论证的分析和评估

论证(Argument)

论证指利用源自其他思想原理和观察结果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说法得出结论反驳反对意见

前提(Premise)又称前件(Antecedent)是假言命题的前半部分规则(Rule)数理逻辑中的实质条件结论(Conclusion)或称推论(Inference)又称为后件(Consequent)是假言命题的后半部分前提规则和结论都是论证的重要组成

哲学的两个重要特征即明确表达和论证前者要求用清晰简洁易懂的语言将自己的思想描述出来

三重灵魂(Tripartite Soul)可视作人的自我由柏拉图提出内容如下

  • 理性(Reason)逻辑的灵魂代表冷静的推理
  • 精神(Spirit)自我的感性部分不仅关乎情感也关乎情感如何影响行动
  • 欲望(Appetite)生理性的渴望用于创造愉悦

柏拉图相信最完美的人类总是受到理性灵魂的支配而多数情况下人们能被理性的论证说服

演绎论证(Deduction)

演绎论证使用前提和规则推出结论结论为真完全由前提为真来保证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形而上学概念的提出者

三段论(Syllogism)由亚里士多德发明著名的的演绎论证苏格拉底三段论如下例

  • Premise 1: All humans are mortal
  • Premise 2: Socrates is a human
  • Conclusion: Socrates is mortal.

演绎论证是唯一具有真实确定性的论证如果前提能够证明结论则称为演绎有效(Deductive Valid)如果演绎有效且前提为真则称为演绎可靠(Deductive Sound)

归纳论证(Induction)

归纳论证使用结论和前提推出规则即基于过去经验预测未来一个归纳论证如下例

  • Premise 1: Most men in ancient Athens had beards
  • Premise 2: Socrates was a man who lived in ancient Athens
  • Conclusion: Socrates probably had a beard.

归纳论证不具备确定性即使前提为真结论也未必为真因此归纳论证更关注可能性

溯因论证(Abduction)

溯因推理由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提出是通过排除可能的解释而得到最佳解释的推理溯因论证使用结论和规则推出前提是解释已知事物的过程是演绎论证的反向因此也不具备确定性

反驳(Counterargument)

反驳的目的是否认其他论证一个使用溯因论证的反驳如下例

历史上确有其事高尔吉亚为了羞辱和诋毁自己的对手苏格拉底散播他戴假胡子的八卦

  • Premise 1: Gorgias was known for being a gossip, and for hating Socrates
  • Premise 2: His fake beard tale seems wildly unlikely
  • Conclusion: We cannot take his statement seriously.

论证和反驳不是用于对抗或防御的而是使思想及其含义更清晰的方式

诡辩(Sophism)

在现代诡辩可指使用聪明但谬论式和具有欺骗性的论点进行推理的行为

诡辩的主观上以欺骗为目的客观上在论证中故意引入与逻辑相违背的谬误辩证法主观上没有以欺骗为目的客观上尽力避免谬误

在古希腊诡辩士又称智者(Sophist)指擅长哲学与修辞学看重特权及名声收徒取酬的教师智者学派受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批评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和塞拉西马柯

高尔吉亚(Gorgias)

希腊哲学家与普罗泰戈拉同为首批智者

修辞学(Rhetoric)研究修辞即增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而高尔吉亚革新了修辞学开启了对修辞学本质和价值的探讨高尔吉亚认为说服他人的技巧是至为重要因为这能影响他人的行为柏拉图批评高尔吉亚是以优雅言辞娱乐他人的演说家无需认识真理也能学习说服他人的技巧

高尔吉亚的怀疑主义力图证明一切客观对象都是假的进而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和表述也是假的这一观点即无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也无法认识即使认识也无法告诉他人

苏格拉底问答法(Socratic Method)

苏格拉底(Socrates)

希腊哲学家与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不传授知识只是与人对话苏格拉底承认自己一无所知认为对话是最好的学习和接近真相的方法即通过对话交换思想参与对话辩论或反驳的人称为对话者(Interlocutor)

希腊哲学的基本范畴如一和多静和动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永恒和变化原因和结果等等都是矛盾(Contradiction)解决矛盾的途径是辩证法(Dialectics)其原意即对话苏格拉底等后来的许多哲学家都相信对话中的每个参与者都不得不澄清自己的想法最终清晰地陈述出自己思考的事物

谬误(Fallacy)

即错误的思维方式谬误可分为形式和非形式两类形式谬误(Formal Fallacies)指违背正当推理规则的谬误非形式谬误(Informal Fallacies)则不一定违背推理规则但会暗中通过含糊的术语偏颇的语言对事实的回避或者分散注意力来进行欺骗

形式谬误的讨论见数理逻辑下述讨论的是非形式谬误

时髦词语(Buzzword)

使用新奇有趣时髦的词语给大众一种知识渊博的印象以诱导他人支持某些想法时髦词语之所以能够让人们感到快慰是因为人们说出了它们时髦词语妨碍人们理解自己行为的本质使言之无物地轻松回避严肃的讨论进而成为哲学的绊脚石

窃取观点(Begging the Question)

又称乞题以尚未解决的问题作为论据循环论证(Circular Argument)是一种常见的乞题即论证建立在与结论内容相同的论据之上预设了结论为真一些循环论证的例子如下

男人体力最好因为女人体力没那么好

显然女人体力没那么好男人体力最好的另一种说法

她说她爱我她说的一定是真话因为她不会对所爱之人撒谎

显然她不会对爱人撒谎她对爱人说的一定是真话的另一种说法

其他循环论证的例子可见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对高尼罗的反驳

不当预设(Inappropriate Presumption)也属于乞题论证将不该视为理所当然的命题视为为理所当然即未提供理由支持前提一些不当预设的例子如下

因为杀人是错的死刑是杀人因此死刑是错的

按公正的举证审判程序而以国家公权力杀死犯下重大罪行的极恶之人的特定情境下需要提供理由证明杀人是错的

上帝是仁爱的因为上帝拥有一切美德

令甲为上帝乙为拥有一切美德丙为是仁爱的待证甲属于丙而预设甲属于乙且已知乙属于丙可得甲属于丙如果甲属于乙是不确定的本论证就乞题

存在性谬误(Existential Fallacy)属于不当预设的一种命题是否有存在性预设须根据语境确定通常全称型命题不具有存在性预设而特称型命题则有存在性谬误的例子如下

独角兽只有一只角因此有些独角兽只有一只角

无从得知独角兽存在

乞题类比(Question-Begging Analogy)即把不应视为理所当然的类比作为前提

人类的意识就像软件所以通过意识上传达成永生是可能的

无从得知人类的意识和软件一样

自相矛盾(Self Defeating)

论证证明自身是错误的自相矛盾的例子可见对阿奎纳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的反驳

诉诸人身(ad hominem)

借由与当前论题无关之个人特质以驳斥对方或支持己方

数理逻辑(Mathematical Logic)

数理逻辑指用数学的方式研究推理的规律

命题符号化是数理逻辑研究方法的重要特征命题的相关概念如下

  • 原子命题(Atomic Proposition)不能再分解的命题
  • 复合命题(Compound Proposition)由多个原子命题由逻辑运算符联结而成的命题
  • 命题常量(Proposition Constant)已知真假的命题
  • 命题变量(Proposition Variable)真值可变的陈述需注意命题变量不是命题

逻辑运算符(Logical Operator)将命题联结为更复杂的命题常见逻辑运算符有否定(Negation)合取(Conjunction)析取(Disjunction)

此外还有蕴涵(Imply)又称实质条件(Material Conditional)以及等价(Equivalence)又称双条件(Biconditional)表达实质条件的命题又称假言命题(Hypothetical Proposition)

逻辑运算符表

其中是两个命题又可记为谢费尔竖线(Sheffer Stroke)形式

名称 符号 等价公式



永假 - 0 0 0 0
合取 - 0 0 0 1
非反蕴涵 0 0 1 0
命题 - 0 0 1 1
非蕴涵 0 1 0 0
命题 - 0 1 0 1
异或 0 1 1 0
析取 - 0 1 1 1
或非 1 0 0 0
等价 1 0 0 1
- 1 0 1 0
蕴涵 1 0 1 1
- 1 1 0 0
反蕴涵 1 1 0 1
与非 1 1 1 0
永真 - 1 1 1 1

一般陈述中的如果那么因为所以相当于只有相当于当且仅当相当于

命题逻辑(Propositional Logic)

又称传统逻辑或词项逻辑命题逻辑研究的问题以单句为基本处理对象不考虑单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数量关系

在命题逻辑中命题的分类如下

  • 直言命题(Categorical Proposition)又称定言命题指判断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命题
  • 假言命题(Hypothetical Proposition)指形式为的复合命题
  • 选言命题(Disjunctive Proposition)指形式为的复合命题
  • 联言命题(Conjunctive Proposition)指形式为的复合命题

直言命题的四重方案即将直言命题依据全称(Universal)和特称(Particular)肯定(Affirmative)和否定(Negative)作出分类A型命题指全称肯定命题E型命题指全称否定命题I型命题指特称肯定命题O型指特称否定命题

合式公式(WFF; Well-Formed Formula)即复合命题的形式规则又称命题公式或公式合式公式的定义如下

  1. 所有的命题常量和命题变量
  2. 是合式公式也是合式公式
  3. 是合式公式是二元逻辑运算符是合式公式

合式公式的分类如下

  • 重言式(Tautology)又称永真式在各种赋值下取值均为真
  • 矛盾式(Contradiction)又称永假式在各种赋值下取值均为假
  • 可满足式(Contingency)重言式和矛盾式以外的复合命题

若任何公式都能用运算符集合中的联结词表示则称是功能完备子集(Functionally Complete Subset)若从中去掉任何一个运算符都使其不再有这种性质则称是极小功能完备子集(Minimal Functionally Complete Subset)都是极小功能完备子集及其子集都不是极小功能完备子集

若在各种赋值中两个命题具有相同的真值则称这两个命题逻辑等价(Logical Equivalence)记作

等价公式表

常见的等价公式如下

名称 公式
双重否定律
(Double Negation Laws)
幂等律
(Idempotent Laws)

吸收律
(Absorption Laws)

·摩根律
(De Morgan's Laws)

假言易位律
(Contrapositive Law)
等价式
(Equivalence)
等价否定式
(Negation of Equivalence)
归谬论
(reductio ad absurdum)

推理(Reasoning)是从给定前提出发推出结论的思维过程不关心结论是否真实只在乎前提能否得出结论证明(Proof)是描述推理正确或错误的过程证明完毕(Q.E.D.; quod erat demonstrandum)在证明的尾段给出以显示结论已经完整

推理规则表

常见的推理规则如下

名称 推理规则
肯定前件(modus ponens)
附加(Addition)
化简(Simplification)
否定后件(modus tollens)
假言三段论(Hypothetical Syllogism)
析取三段论(Disjunctive Syllogism)
构造性二难(Constructive Dilemma)
破坏性二难(Destructive Dilemma)

构造证明法(Constructive Proof)通过直接或间接构造出具有命题所要求的性质的实例来完成证明主要包括如下三种方法

  • 直接证明(Direct Proof)从所给条件出发应用推理规则导出需要证明的命题
  • 条件证明(CP; Conditional Proof)证明的结论为可将作为前提使结论只为
  • 反证(Proof by Contradiction)同归谬论将结论的否定作为前提使最后推出矛盾式

命题推理的形式谬误

命题推理常见的谬误如下其中假言命题推理所指的换质(Inversion)是将改为换位(Conversion)是将改为换质换位(Contraposition)是将改为

  • 假言命题推理中肯定前件和否定后件是有效的推理形式而肯定后件(Affirming the Consequent)指形式为的谬误否定前件(Denying the Antecedent)指形式为的谬误
  • 假言命题推理中换质换位用于改变假言命题的结构不当换质换位(Improper Contraposition)的谬误有两种形式换质不换位指形式为的谬误换位不换质又称条件式转向指形式为的谬误
  • 选言命题推理中肯定选言(Affirming a Disjunct)指形式为的谬误
  • 联言命题推理中肯定联言(Denying a Conjunct)指形式为的谬误
  • 直言命题推理中不当对立(Unwarranted Contrast)无来由地推定对立事物存在常见于直接将I型或O型命题的肯定或否定互转
  • 直言命题推理中非法换位(Illicit Conversion)指将A型或O型命题的主词和谓词互转换位只适用于E型和I型命题非法换质换位(Illicit Contraposition)指对E型或I型命题的主词和谓词换质换位换质换位只适用于A型和O

直言三段论(Categorical Syllogism)是最常见的推理指所有前提都是直言命题的演绎论证而假言三段论指所有前提都是假言命题的演绎论证

直言三段论中结论中的谓词称为大词(Major)包含大词的前提为大前提(Major Premise)结论中的主词是小词(Minor)包含小词的前提为小前提(Minor Premise)两个前提中重复出现且在结论中不出现的词是中词(Middle)如果词描述的所有个体都被涉及到则称这个词周延(Distributed)

直言三段论的形式谬误

直言三段论的谬误检验法则如下

  • 结论中周延的词必须在前提中周延若大词在结论中周延而在大前提不周延则为大词不当(Illicit Major)的谬误若小词在结论中周延而在小前提不周延则为小词不当(Illicit Minor)的谬误
  • 中词必须周延至少一次否则为中词不周延(Undistributed Middle)的谬误
  • 结论中否定命题的数目必须和前提中否定命题的数目相等两前提皆肯定则结论必须为肯定否则为肯定前提推得否定结论(Negative Conclusion from Affirmative Premises)的谬误只有一个前提是否定则结论必须为否定否则为否定前提推得肯定结论(Affirmative Conclusion from a Negative Premise)的谬误若前提皆否定则彼此无法产生关联三段论必无效即互斥前提(Exclusive Premises)的谬误
  • 三段论只牵涉三个词若三段论中出现四个词则称为四词谬误(quaternio terminorum)中词歧义是四词谬误的常见原因

谓词逻辑(Predicate Logic)

又称一阶逻辑(First-Order Logic)即将单句进一步拆分为个体词谓词和量词等

谓词(Predicate)描述主体事物的内容性质和状态等个体变量满足谓词记为

量词(Quantifier)用于指定谓词有效性的广度有如下两类

  • 全称量词(Universal Quantifier)所有的对应用符号表示
  • 存在量词(Existential Quantifier)至少有一个对应用符号表示

谓词等价公式表

名称 公式
不任意
不存在
全称收缩
存在收缩
约束收缩
非约束收缩


非约束扩张


任意约束交换
存在约束交换

谓词逻辑的四大推理规则如下

  • 全称实例化(UI; Universal Instantiation)所有的都使成立推出某个特定的使成立其中可为变量也可为常量
  • 存在普遍化(EG; Existential Generalization)某个特定的使成立推出至少有一个使成立其中为特定常量
  • 存在实例化(EI; Existential Instantiation)至少有一个使成立推出某个特定的使成立其中为可使为真的特定常量
  • 全称普遍化(UG; Universal Generalization)某个特定的使成立推出所有的都使成立其中不可为常量的取值为真

谓词蕴涵公式表

名称 公式
蕴涵约束
交换蕴涵约束
存在交换蕴涵约束

利用谓词逻辑解决苏格拉底三段论的问题如下例

其中假设表示是人表示是要死的表示苏格拉底

  • Premise 1: ;
  • Premise 2: ;
  • Conclusion: .

证明如下

  1. 前提引入
  2. 前提引入
  3. (2.)全称实例化
  4. (1.)(3.)假言推理

Q.E.D.

宗教哲学(Philosophy of Religion)

宗教(Religion)是联系人与神或超自然神圣存在的文化体系宗教哲学是在宗教之外的对宗教及其包含的问题和观念的哲学思考是对宗教神圣事物及其本质以及对上帝存在与否的哲学探究

神学(Theology)广泛指对所有神的主体展开的研究或学说托马斯·阿奎纳认为哲学和神学是两门不同的科学哲学以理性认识而神学靠天启认识且神学高于哲学哲学是神学的奴仆

简明宗教历史

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 ——圣经·创世纪

亚伯拉罕(Abraham)受上帝即耶和华(Jehovah)的指示来到迦南生活以撒(Isaac)是亚伯拉罕之子以扫(Esau)和雅各(Jacob)是以撒之子雅各与天使摔跤后改名为以色列(Israel)

雅各共有十二个孩子其中一子约瑟(Joseph)因兄弟嫉恨在雅各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兄弟合谋卖至埃及成为奴隶后在法老守卫队长波提乏(Potiphar)下做管家但被其妻子陷害入狱但最终约瑟帮助埃及长老解梦而被任命为宰相

迦南发生饥荒雅各带族人往埃及避难约瑟不计前嫌与父亲和兄弟重逢由于约瑟的关系族人获得埃及长老的分地随后埃及统治者更替以色列人地位急剧下降沦为埃及人的奴隶长达四百年

以色列人摩西(Moses)看见一个埃及人在打以色列族人便把那个埃及人杀了并藏在沙里开始逃亡耶和华的天使在燃烧着的荆棘丛中显现吩咐摩西引导以色列人摩西回到埃及见法老要求他释放上帝的子民由于法老心里刚硬上帝就降下十场灾难法老最终允许以色列人离去但又后悔这个决定要将以色列人捉回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到红海向海伸出手杖耶和华用神力将红海分开一条道路摩西便带领以色列民行走这条路逃离埃及人的追捕当埃及人入水时耶和华就把红海的海水回复使埃及人被淹死于红海中

以色列人来到西奈山耶和华颁布了十诫和律法摩西刻之于石板成为犹太教信仰体系的根基以色列人回到迦南重新定居雅各的十二个后代发展成十二个部落便雅悯(Benjamin)支派的扫罗(Saul)成立以色列联合王国以色列联合王国第三代君王即犹大(Judah)支派的大卫(David)也是扫罗的女婿大卫之子所罗门(Solomon)在耶路撒冷建造第一圣殿

大部分支派不认同第五代君主建立以色列王国而犹大支派和西缅(Simeon)支派建立犹大王国以色列联合王国分裂亚述帝国扩张入侵迦南以色列王国被灭即以色列人的第一次放逐犹大王国成为亚述帝国的附庸名称犹大逐渐演变为犹太(Jew)犹太人即以色列人的分支犹太教即犹太人的信仰

巴比伦王国打败亚述将犹太人押至巴比伦成为奴隶犹大王国覆灭即以色列人的第二次放逐直到波斯帝国打败巴比伦巴比伦之囚期间希伯来圣经塔纳赫(Tanakh)成书分别指妥拉先知书文集其中妥拉即教诲犹太人认为大卫王后代中将出现弥赛亚(Messiah)受膏者受膏即倾倒神油以注入神力的仪式弥赛亚即受到上帝旨意拯救世界的救世主将统治犹太人带领犹太人生活在理想国度

罗马人占领迦南洗劫耶路撒冷犹太人流浪至世界各地长达两千年即以色列人的第三次放逐最终犹太人复国以色列以大卫的象征六芒星为旗帜

犹太人玛丽(Mary)受圣神感孕而怀孕生出耶稣(Jesus)因此耶稣是上帝的儿子智者根据星象的指引来朝拜耶稣当时的地区统治者希律(Herod)假意跟随朝拜随后令人杀死境内两岁以下的所有男婴耶稣一家受到上帝通过天使的提醒开始逃难耶稣成人后在加利利传播教诲展现出惊人的智慧和神迹追随者逐渐增多

他们要杀害他第三日他要复活 ——圣经·马太福音

耶稣收下十二个门徒并带领他们前往耶路撒冷接受自己的命运因为他预言自己将死后重生犹太长老害怕耶稣威胁其地位密谋杀死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犹大(Judas)为了三十银币而出卖耶稣的行踪在耶稣最后的晚餐上耶稣预见并宣布此事随后被抓犹太长老将耶稣交送至罗马人耶稣被罗马人拷打背着十字架接受刑罚被钉死于十字架上最终尸体被埋在棺材中

抹大拉的马利亚(Mary Magdalene)发现耶稣的尸体消失是第一个看见复活后的耶稣的见证人耶稣让她通知剩下的门徒回加利利并颁布使命要门徒将他的平生事迹告诉全世界的人随后耶稣升天

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圣经·约翰福音

基督(Christ)原意受膏者即弥赛亚相信耶稣基督的人称为基督徒(Christian)逐渐形成基督教(Christianity)基督徒称塔纳赫旧约即上帝和子民的旧的约定称耶稣门徒记载的内容为新约旧约新约合称圣经(Bible)基督徒认为正是耶稣替人类赎罪人类才得以上天堂得到永生犹太教(Judaism)则认为耶稣是亵渎者仍在期待弥赛亚的到来在过去犹太教只传犹太人而不传外邦人他们认为只有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而基督教认为耶稣救赎的是全人类无论犹太人与否都能信仰基督教因此基督教的大公(Catholicity)指基督教的教会是普世的大众的

早期教会组织逐渐成形的同时基督徒亦面对迫害直到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e I)皈依基督教并通过米兰敕令正式将基督教合法化随后君士坦丁一世召开了大公会议(Ecumenical Council)解决经文理解的分歧制定教会法规君士坦丁一世还定稿了圣经确定了新约的组成狄奥多西一世(Theodosius I)将基督教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然而以君士坦丁堡为首的东方教会和以罗马为首的西方教会分歧逐渐扩大交流也面临文化和语言的差异问题最终导致东西教会大分裂(East-West Schism)东西两方分别称为东正教会(Eastern Orthodox Church)天主教会(Catholic Church)

伊斯兰教(Islam)的教徒称为穆斯林(Muslims)只认同圣经中的妥拉认为其他的内容是经过篡改的不认同耶稣是上帝的儿子而将耶稣视为先知伊斯兰教认为穆罕默德(Muhammad)是最后一位先知他遇见天使加百列(Gabriel)并通过天使得到上帝的启示记载穆罕默德受上帝启示的记录称为古兰经(Quran)

十字军东征(Crusades)是天主教教皇准许的一系列战争最初目的是收复被穆斯林统治的圣地耶路撒冷

靠着上帝的义上帝通过恩典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 ——马丁·路德

神职人员售卖大赦(Indulgence)证明书又称赎罪券沦为天主教会的敛财工具导致天主教会腐败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极力反对赎罪券并提出九十五条论纲(Ninety-Five Theses)讨论教会腐败问题天主教会对圣经的理解是人生下来就是罪人要通过忏悔和仪式赎罪而马丁·路德认为因信称义(sola fide)即相信耶稣就能赎罪马丁·路德引发的宗教改革促成了新教(Protestantism)

上帝(God)

一部分人认为上帝是超验的(Transcendent)即经验给予之外的托马斯·阿奎纳认为人们无法预测断言上帝的任何事情因为它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日常经验世界只能完全用类比的方法表达对上帝的认识其中自然神论(Deism)者认为上帝是超验的造物主但创世后与世界再无关联而另一些人认为上帝是内在的上帝并非与世界迥然不同需要内视自身以追寻上帝巴鲁赫·斯宾诺莎认为上帝等同于宇宙也等同于大自然并非在人们之外这种哲学观点称为泛神论(Pantheism)认为上帝是完全内在的

上帝有时不单单指基督教的上帝而泛指神信仰上帝即有神论(Theism)可细分为如下情况

  • 一神论(Monotheism)认为世界有且仅有一位至高神如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 多神论(Polytheism)多神论者的信仰体系中有多于一位的神
  • 泛神论

全知全能上帝(Omni God)拥有特定神之属性神之属性(Divine Attributes)包括全知全能全善全在全时等神之属性的观点由哲学家提出实际上所有的这些属性在圣经中都未提到

上帝的神之属性是内部互相不一致的意味着它们不能同时全都为真例如全知全能意味着上帝了解并有能力阻止任何(Evil)即广义上一切坏的事物全善意味着上帝必须要阻止恶而恶仍存在于世界上因此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是矛盾的

祈求祷告(Petitionary Prayer)即向上帝表达发生或不发生的希望或向上帝提出请求然而没有理由认为向上帝祈求某事会导致现实有所不同因为上帝已经决定了在每种情况下将要发生的事情

神义论(Theodicy)

恶的问题是有神论中的最大问题因此神义论尝试证明恶的存在并不排除上帝存在的可能性

自由意识解答是著名的神义论之一认为上帝通过创造自由的存在将世界的善最大化在自由意识的情况下恶的出现无法避免且没有自由意识的世界将更糟糕导致恶和苦难的是人们自身与上帝的善无关然而自由意识辩护只能解决道德的恶(Moral Evil)即人类有意实施的恶而不能解决自然的恶(Natural Evil)即人类不负责的恶如自然灾害等

灵魂塑造说认为上帝有意识地将世界创造为不完美的以锻炼成长生活的艰难赋予人类坚韧的品格和意志而这只能在不完美的世界中存在然而有时人类来不及从其所承受的苦难中成长就先被恶杀死这并没有使上帝达到目的上帝应该给予最低剂量必要的恶才能称为全善的

审美整体解答认为规定世界的是戏剧的和美学的范畴而不是对个人福祉的狭隘坚持整体的美和善是部分依赖于恶和悲剧的因而恶是世界发展的关键一步世界上的恶在某种意义上是必要的

诉诸神秘者认为人们无法理解为何上帝容许恶的存在因此不应当对其提出质疑

信仰主义(Fideism)

信仰(Faith)即不证自明的信条需注意信仰有别于信念信仰的不可证明性使之在哲学角度上毫无价值

信仰主义认为成为宗教信徒意味着做出一种激情的个人抉择论证和证据会扼杀宗教的好奇与神秘信仰不应建立于理性和经验之上信仰的价值应高于理性科学

索伦·克尔凯郭尔接纳了信仰主义他认为信仰上帝最美妙的地方在于这是完全非理性的不能用大脑分析和推理信仰上帝必须要进行信仰之跃(Leap to Faith)即无视所有理性孤注一掷通过抛弃理性来获得真理信仰有时是私人的与教义教会社会团体或仪式无关

反驳者认为如果放弃了理性思考所有的信念在哲学上都是等价的因为没有人能够告诉其他人他们所相信之物是错误危险或不合理的

教父哲学(Patristic Philosophy)

教父哲学是经院神学的前身和基础早期教父以护教为基本任务为使基督教更具吸引力教父开始将圣经教训与哲学融合

奥古斯丁(Augustine)

罗马帝国神学家兼哲学家教父哲学最杰出的代表基督教神学的重要奠基者

奥古斯丁认为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真理不是哲学家的发明而是上帝恩赐给人类的财富奥古斯丁认为信仰照耀着理性来自上帝的神圣光照能让人们看清楚永恒的真理

奥古斯丁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知识论证明他认为假如有某种事物较真理更优异那么它就是上帝假如没有那么真理本身就是上帝安瑟伦提出的本体论证借用了奥古斯丁的说法

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

又称士林哲学即学院的学问是教会力量占绝对统治地位时形成发展的哲学思想流派托马斯·阿奎纳是经院哲学的代表人物是自然神学的主要奠基人

共相问题(Problem of Universals)源自古希腊的形而上学问题也是经院哲学的经典问题争论共相是否存在共相(Universal)即普遍性指在个别事物中所拥有的共通特性殊相(Particular)指个别事物的实体或个体共相问题有如下三种不同的主流见解

  • 唯实论(Realism)又称实在论概念世界比感官世界更早出现因此共相早于事物唯识论忠于事实和实际情况认为实在是独立于人类感官信仰概念和想法之外的而并非如观念论者所言实在源自于意识或受意识影响
  • 唯名论(Nominalism)现实事物并没有普遍本质只有实质的个体是存在的而共相非实存只是代指事物性质的名称唯名论由安瑟伦的论敌洛色林(Roscellinus)提出
  • 概念论(Conceptualism)或称温和唯实论(Moderate Realism)综合了唯名论和唯实论两个学说虽承认殊相先于共相但共相被人类感官归纳出来后也会变为实存共相一旦产生便成为不依赖殊相的心灵印象概念论由洛色林的学生阿伯拉尔(Abelard)提出

英国经院哲学

英国经院哲学家罗吉尔·培根(Roger Bacon)提出人类理解真理的四大障碍内容如下

  • 教条主义靠不住的不适当的权威的榜样
  • 保守主义习俗的长期性
  • 信仰主义无知民众的意见
  • 不学无术以虚夸的智慧掩饰无知

罗吉尔·培根极力地推崇实验科学是实验科学的先驱认为一切事物都必须被经验证实

英国经院哲学家邓斯·司各脱(Duns Scotus)认为人的理智属于有限存在的样式上帝的理智属于无限存在的样式两者不能相通人的理智达不到神学的高度

司各脱对形而上学与神学在各方面的区别进行了论述从而严格地区分了形而上学与神学淡化神学对哲学的影响对哲学非宗教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司各脱认为神学不证明上帝的存在上帝存在对神学来讲是先设定的存在神学的对象是上帝的属性神学是信仰的学问而非知识形而上学虽然可以证明上帝的存在但它不能提供上帝属性的知识它只能提供有限存在的属性的知识

本体论证(Ontological Argument)

安瑟伦(Anselm)

法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出生于意大利

本体论证试图从上帝的概念证明上帝存在由安瑟伦提出安瑟伦认为信仰寻求理解因此力图对一直被人们当作天经地义的上帝存在的信仰命题进行理性论证

安瑟伦假定上帝是无法设想较它更伟大或更完美的存在者安瑟伦指出事物存在的方式仅限两种一是事物只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是严格的想象二是事物同时存在于人们的头脑和现实中既能想象也是真实的且安瑟伦认为任何存在于现实的事物都会比只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更好因此上帝必须存在且存在于现实中

与安瑟伦同时代的法国修道士高尼罗(Gaunilo)不认同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论证认为这种结构能证明任何能被想象之事物然而并不能使想象变为现实安瑟伦回答道论证只对必然存在即上帝生效安瑟伦对此的反驳使上帝的存在成为上帝定义的一部分窃取观点的谬误

伊曼努尔·康德认为安瑟伦的错误是认为存在是可以被当作定义的性质存在不是谓词因此将存在作为完美性的一部分是不合适的例如可言公正而存在的某物但讨论公正而不存在的某物是无意义的

尽管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缺乏逻辑说服力更近似形式主义但是该论证毕竟突破了教父哲学中强调奥秘排斥理解的传统

因果论证(Causal Argument)

勒内·笛卡尔提出关于上帝存在的因果论证明

笛卡尔认为每一个人都有清楚的上帝概念上帝的概念具有无限的完满性自我的概念只有有限的完满性自我的有限性不可能产生关于上帝的无限性无限完满性的概念只能是无限完满性的现实所产生的结果因此必定有一个无限完满的上帝存在是上帝把关于自身的观念赋予人类产生出关于上帝的概念

笛卡儿的证明与安瑟伦的证明是如出一辙的约翰·洛克反对天赋观念认为上帝既然赋予人类以获得知识的能力就没有必要赋予人类以观念天赋观念是多此一举的假设

宇宙论证(Cosmological Argument)

托马斯·阿奎纳(Thomas Aquinas)

意大利神学家兼哲学家提出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

宇宙论证又称五路论证(quinque viae)宇宙论证的大部分内容以不存在无限倒退为前提无限倒退(Infinite Regress)即一连串的推理中每一证据都依赖于前一证据的存在没有起点阿奎纳认为无限倒退的思想荒谬逻辑上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暗示着虚无是一切的开始宇宙论证的内容如下

  • 第一动论证(The Argument from First Mover)阿奎那相信一切运动的事物其运动都是由另一运动的事物引起不存在无限倒退的推动者因此存在自身不动的第一推动者即上帝
  • 第一因论证(The Argument from First Cause)起因论证解释了整个宇宙广泛的因果关系事物是被引起的任何被引起的事物都由其他事物引起不存在无限倒退的起因因此存在自身不会被引起的第一起因即上帝
  • 偶然性论证(The Argument from Contingency)偶然存在(Contingent Being)指任何可以不存在的存在因此偶然存在可能确实存在而必然存在(Necessary Being)指那些不可能不存在的存在偶然存在可以引起其他偶然存在世界上不能只有偶然存在否则偶然性的无限倒退使一切不会发生成为可能因此存在至少一个必然存在即上帝
  • 等级论证(The Argument from Degree)阿奎纳认为人们所有的价值概念漂浮不定需要某种以其自身的完美性定义其他事物价值的事物存在属性皆有等级且必须存在不依赖其他任何事物衡量标准的完美因此存在完美的顶峰即上帝
  • 目的论证

对于阿奎纳的宇宙论证有如下反驳

  • Counterargument 1: 无限倒退不存在不一定为真不能作为前提
  • Counterargument 2: 上帝自身理应受以上规则的约束自相矛盾的谬误
  • Counterargument 3: 阿奎纳的上帝与有神论者信仰的上帝相去甚远不能证明有感知的上帝的存在且阿奎纳的论证并没有排除多神论

目的论证(Teleological Argument)

托马斯·阿奎纳提出又称智慧设计(ID; Intelligent Design)

威廉·佩里(William Paley)

英国基督教哲学家提出钟表匠类比即自然世界同表一样复杂故必有设计者

目的意味着目标导向即有意图世界的目的暗示着世界制造者即上帝的存在智慧设计的支持者认为自然世界的复杂性意味着存在超自然的设计者即创造者世界被设计得如此巧妙以至于难以相信一切都是偶然产生

目的设计的一些反驳如下

  • Counterargument 1: 自然世界复杂以至于无法理解各组成的功能而威廉·佩里对此的回答是是否理解事物如何被创造的并不重要重点仅在于被创造
  • Counterargument 2: 如今对生物复杂性和功能性的解释是自然选择和随机突变进化生物学的发展给目的论证带来沉重打击

自然世界的某些部分似乎没有目的而威廉·佩里对此的回答是不知道有何种目的并不意味着没有目的

伯特兰·罗素认为任何缺乏明显目的的事物都会引导人们开始寻找目的有效的编造目的

大卫·休谟反对目的论证认为世界充满了看似残酷荒谬不切实际且有悖生命之事物若按照目的论证的说法造物者似乎犯了大量的错误一个有缺陷的世界就暗示着一个有缺陷的造物者

英国哲学家理查德·斯温伯恩(Richard Swinburne)用概率扭曲给出了现代的目的论证他认为即使对宇宙有另一种可能的解释也应该选择最有可能正确的解释理查德·斯温伯恩提出的微调论证(Fine-Tuning Argument)是目的论证的现代辩护接受大爆炸和进化是科学事实但认为生命进化之所以能发生更有可能是上帝设置好了所需的前提条件

帕斯卡的赌注(Pascal's Wager)

布莱兹·帕斯卡(Blaise Pascal)

法国哲学家兼数学家帕斯卡的赌注的提出者

帕斯卡认为若上帝不存在相信上帝与否并不会有太大得失但若上帝存在相信者将获得永恒的奖励即上天堂而不相信者将遭受无限大的痛苦即下地狱如此看来只要有一人承认上帝存在的概率大于零相信上帝总是最优解上述即帕斯卡的赌注的内容帕斯卡的赌注是概率论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的应用

帕斯卡的赌注的总结

信仰与否 如果上帝存在 如果上帝不存在
信仰 永恒的报偿 失去了一些享乐机会但却通过祈祷得到启示
不信仰 永恒的惩罚 不会有问题且经历更多好时光

帕斯卡认为始终无法相信上帝的人至少应认识到自己无法相信的缺憾然后尽量说服自己并多参与宗教活动最终一定能受到感化

反驳者认为帕斯卡的赌注并未能证明上帝的存在且鼓励虚假信仰是非常不诚实非常不道德的行为

道德论证(Moral Argument)

道德论证旨在说明上帝是道德体验的最佳或唯一解释

伊曼努尔·康德认为为使善能得到奖赏恶能得到惩罚必定要有某个全能全智的法官角色即上帝来伸张正义惩恶扬善若没有对上帝信仰人们的道德感和正义感就没有了基础

康德指出没有任何成功的论证说明上帝存在的理由仅来自理性但为了践行理性道德上要求假定上帝存在康德并没有证明上帝的存在而是试图证明所有道德思想都需要假设上帝存在

认知论(Epistemology)

又译知识论认知论是对知识的研究

伊曼努尔·康德认为感性(Sinnlichkeit)是被动接受的认识能力由感官和用以接受的先天直观形式为前提知性(Verstand)是主体意识从它自身产生的观念的能力理性(Vernunft)是人心中追求绝对的无条件的知识的自然倾向在感性直观的基础上人的认知能力还必须往高处提升即知性和理性的高级认知能力才能形成真正的科学知识

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Antinomy)指对同一个对象或问题所形成的两种理论或学说虽然各自成立但却相互矛盾的现象这一概念由康德在其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中推广

康德的四组二律背反

康德在其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四组二律背反

前两组称为数学的二律背反(Mathematical Antinomies)第一组关于宇宙的时空限制正命题认为宇宙在时间上有起点在空间中也有限制反命题认为宇宙在时间与空间中都是无限的第二组关于基本粒子正命题认为宇宙中各种物质都由许多简单部分组成而且没有物质既简单又由许多简单部分组成反命题认为宇宙中没有由许多简单部分组成的物质而且没有任何简单物质

后两组称为动态的二律背反(Dynamical Antinomies)第三组关于自由意志正命题认为自然法则之外尚有自由意志反命题认为没有自由意志宇宙中任何事物纯粹遵照自然法则运作第四组关于上帝正命题认为宇宙中有绝对必然的存在且是宇宙的成因反命题认为没有绝对必然的事物造就了宇宙

康德认为上述二律背反都是混淆现象界与本体界的结果旧形而上学总用有限的只用于现象界的知性范畴说明和规定无限的超验的事物超出了感性经验的范围从而导致矛盾人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只要不将先验理念如灵魂世界和上帝作为认识对象只将它们作为努力追求而又永远无法完成的目标就可以摆脱这种境地

康德认为四项正命题允许宗教道德从中获益是实践性的四项反命题引发探究并促使科技发展是思辨的康德认为二律背反提供了检讨人类理性逻辑与知性经验关系的出发点

知识(Knowledge)

知识可分为如下两类

  • 后验知识(a posteriori Knowledge)基于观察和实验等经验得出的知识
  • 先验知识(a priori Knowledge)无需经验的知识所表达的内容仅根据理性便可得出

认知论的的核心问题之一为是否存在先验综合知识经验主义认为所有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外界经验的体现并不存在先验综合知识而理性主义认为不存在先验综合知识

断言(Assertion)是一种具有真值的语言行为真值(Truth Value)即事物为真假或不确定的一种状态而语言行为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陈述或疑问所有陈述句都有真值对过去或现在的断言声明非真即假而对未来的断言是不确定的

命题(Proposition)是断言的内容即所言之物背后的意义不同形式的断言可指向同样的命题

信念(Belief)即人们对其所作命题的心态又称命题态度(Propositional Attitude)有相信和不相信两种相信又可进一步分为单纯通过理性思考的知识相信和信仰相信哲学是人们关于自身和世界的信念及态度的总和

辩护(Justification)即对信念的证据或其他支持辩护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常见的形式如下

  • 证词(Testimony)即借用某人所说人们对世界的大多数认识都来自于证词
  • 第一人称观察(First Person Observation)即通过自身感官获得信息

在过去知识被定义为得到辩护的真信念(JTB; Justified True Belief)又称知识三要素当且仅当以下条件满足时知道命题才得以成立为真相信为真能给出相信为真的证据或理由

恰巧拥有真信念但没有辩护即只是蒙对了也不算是拥有知识

对真理的几种检验如下

  • 符合论(Correspondence Theory)认为真理指陈述与实际相符真理忠诚于客观实在
  • 一致论(Consistency Theory)又称融贯论(Coherence Theory)若一个判断与其他已被接受为真的判断一致则为真
  • 实用主义若理论在实践中具备可用性或令人满意则为真

盖蒂尔问题(Gettier Cases)

艾德蒙德·盖蒂尔(Edmund Gettier)

美国哲学家盖蒂尔问题的提出者

盖蒂尔问题演示了人可以拥有得到辩护的真信念但却不能称之为知识

盖蒂尔问题案例

盖蒂尔在其论文中给出的案例之一如下

史密斯和琼斯两人竞争一个工作职位史密斯在某天晚上听到别人说上司会把这个职位给琼斯

  • Justification: 琼斯比他学历高经验也更优胜他很有理由相信琼斯会得到这个职位
  • Belief: 同时史密斯知道琼斯中了彩票于是史密斯认识到得到这个职位的人中了彩票

然而事实上上司让史密斯得到了这个职位而且史密斯不知道的是他自己买的彩票也中奖了虽然史密斯认识到的得到这个职位的人中了彩票是一个得到辩护的真信念但他却不知此事

美国哲学家罗德里克·齐硕姆(Roderick Chisholm)则提出如下另一版本的盖蒂尔问题

向草原放眼望去有一只长相似绵羊的动物

  • Justification: 第一人称观察
  • Belief: 草原上有一只绵羊

事实上观察者所见的是草原上一只长相似绵羊的狗然而确实有一只绵羊在小山后面观察者无法看到虽然观察者认识到的草原上有一只绵羊是一个得到辩护的真信念但却不能刻画知道的本质

盖蒂尔问题摧毁了过去知识即得到辩护的真信念的定义盖蒂尔认为出于错误理由辩护的真信念并不是知识也只是恰巧蒙对正确答案

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

出生于奥地利在英国取得终身成就提出从实验中证伪的评判标准

波普尔认为仅为证实信念的方法是伪科学因为它们可以用来证明任何事情严谨的科学理论应该是排他的(Prohibitive)这随后演变为现代科学理论即可检验(Testable)可反驳(Refutable)且可证伪(Falsifiable)

波普尔认为知识关乎概率和视情况而定(Contingency)即相信经验得出最可能的结果信念也应随经验本身而变化

认识责任(Epistemic Responsibility)

英国数学家兼哲学家威廉·金顿·克利福德(William Kingdon Clifford)提出认识责任即人们要对自身的信念负责克利福德认为无论信念实际上是否产生了伤害没有充足的证据就接受一个信念在认识上和道德上都是错误的

而且私人信念是不存在的因为人们总会谈论自己的信念即使不谈论仍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和他人对此的看待方式导致信念的传播因此人们的信念总是具有伤害他人的可能同样有伤害自己的可能

因此克利福德认为认识责任应该是只相信有证据的事情如果没有对信念的证据就有拒绝这个信念的道德义务这个论证旨在表明宗教信仰是不负责任的使人们无视其他事实和论证克利福德称之为反人类的漫长罪恶同理阴谋论者也是不负责任的

怀疑主义(Skepticism)

怀疑主义者怀疑人们是否能确定知道任何事情怀疑可分为如下两类

  • 局部怀疑(Local Doubts)对特定感觉经验的怀疑或对其他特定时间内发生事情的怀疑
  • 全局怀疑(Global Doubts)无法置身事外而跳出检查的怀疑

几乎无法相信自身任何信念即陷入极端怀疑主义(Radical Skepticism)

皮浪主义(Pyrrhonism)

皮浪(Pyrrho)

希腊哲学家被认为是怀疑主义的创始人

皮浪以不做任何决定悬置判断作为基本思想皮浪认为万物一致而不可分别因此不能从任何感觉或意见来说明事物的真假

埃奈西德穆(Aenesidemus)

希腊哲学家怀疑主义哲学的代表

埃奈西德穆提出悬搁判断的十点论式即怀疑的十大原因

首先不同的动物由于器官结构不同对于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表象和感觉无法辨明孰真孰假作为同一物种的人由于各自身体的状况不同对于同一事物的感觉也不相同而生活在不同的伦理规范习俗和法律制度下的人对于同一事物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即使是同一个人用不同的感官去感知同一对象会有不同的感受当处于不同的状态中时对同一个对象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从不同的位置距离角度来观察同一个对象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被感对象与不同的其他事物混杂在一起时予人不同的感受被感对象的某些性质是相对的予人的感受也是相对的被感对象出现的频繁或稀少也予人不同的感受

塞克斯都·恩披里克(Sextus Empiricus)

希腊医生兼哲学家怀疑主义者

塞克斯都·恩披里克提出了怀疑主义的五个新论式内容如下

  • 第一以认识世界为己任的哲学家对于世界的看法各不相同这种观点的分歧恰恰说明了世界本身是不可知的
  • 第二必须提供证据以证明某一对象或命题为真而证据本身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有需要进一步证实必然陷入无穷推进
  • 第三事物总是处于各种关系之中这些关系既包括判断主体与判断对象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判断对象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这种复杂的关系使事物本身的真相无法被认识
  • 第四欲证明命题而不陷入无穷推进就必须先假设某种不证自明的公理但是任何假设都可以有与之相反的假设同样可以作为公理存在
  • 第五避免无穷推进还可以采取结论与根据互为因果的方法但会陷入循环论证

笛卡尔怀疑主义(Cartesian Skepticism)

勒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

法国数学家兼哲学家解析几何之父西方近代哲学创始人之一

勒内·笛卡尔认为要想在科学上建立一些牢固的永久的东西作为信念就必须在一生中有一次严肃地把从前接受到心中的意见一齐去掉重新开始从根本做起

人们对周遭世界的观念对身体的观念乃至对数学的观念等都可以成为被怀疑的观念笛卡尔意识到能确保自己没有相信任何错误事情的唯一方法就是除了明晰的理性之光暂时不相信任何事情笛卡尔方法的描述如下

  • 凡是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决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
  • 将每个问题分成若干个简单的部分来处理
  • 思想必须从简单到复杂按次序进行
  • 应该时常彻底检查确保没有任何遗漏

不同于经验主义笛卡尔指出我们的感官无时无刻都在出错应该把感官经验当作不可靠的知识来源并全部摒弃掉

笛卡尔意识到人们能怀疑一切但除了怀疑人们正在怀疑的这一事实笛卡尔无法确信自身拥有一副躯体但是一定有一颗头脑以完成这些思考这是笛卡尔的基本信念(Foundational Belief)

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在). ——勒内·笛卡尔

普遍怀疑论是理性的表现形式笛卡尔普遍怀疑方法的实质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怀疑而非本体论意义上的怀疑因此与传统的怀疑主义如皮浪主义是不相同的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哲学的第一原理和基石是理性主义的浓缩观点是典型的唯心主义思想

唯我论(Solipsism)

唯我论是一种极端怀疑主义认为只有自己的心灵是唯一可以确认为真实存在而外部世界是心灵的产物

理性主义(Rationalism)

理性主义又称唯理论与经验主义相对认为人的理性可以作为知识来源且高于感官感知哲学推理能给出问题的答案即真理且不随经验的变化而变化近代伟大的理性主义者包括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兹康德和黑格尔等

巴鲁赫·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

荷兰哲学家重要的理性主义者与笛卡尔和莱布尼兹齐名

斯宾诺莎是笛卡尔哲学最出色的后继者也是理性主义认识论的完成者

斯宾诺莎认为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并不是真正在理性中呈现的公理而是经过一系列怀疑的抽象本身就不具有笛卡尔要求的清楚明白性斯宾诺莎认为真正清楚明白的观念即真观念是自足的自身是自身的标准而最清楚明白的真观念就是神的观念

实体(Substance)是斯宾诺莎哲学体系的第一个真观念斯宾诺莎关于实体的定义是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认识之物实体是自因(causa sui)其本质包含存在不受任何其他事物限制是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按斯宾诺莎的术语实体自然是等同的可以替换的概念斯宾诺莎的实体观念是唯物主义的

实体包含属性(Attribute)是构成实体的本质性事物实体的属性是无限的样式(Mode)是实体的特殊形态即通过其他事物而被认识之物属性是实体的内在本质而样式是内在本质的外在表现斯宾诺莎认识到笛卡尔将心灵和身体定义为两种不同的实体后并不能解释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因此它们不应该被当作不同实体而是同一实体的不同属性

戈特弗里德·莱布尼兹的实体观念不同于笛卡尔的二元论也不是斯宾诺莎的一元泛神论而是多元论莱布尼兹提出单子论(Monadology)认为实体即单子(monad)是组成世界的最小单元数目无限多单子不可再分不能以自然的方式产生和消灭不受外部影响

单子具有固有的质的规定性单子间的区别是质的程度的差别而不是量的大小的差别莱布尼茨认为最低级的单子只有细微的知觉较高的单子具有动物灵魂即除细微知觉外还有记忆记忆将当下知觉与过去的知觉联结最高级的单子具有理性灵魂且只存在于人的自我意识之中

莱布尼兹的单子论是客观唯心主义的

经验主义(Empiricism)

经验主义拒绝天赋观念的说法认为人的想法来源于经验信念(Empirical Belief)即通过使用感官了解到的事实所有知识可能除了数学以外最可靠的来源不是人们的思想或推理而是感官经验主义直至今日仍在影响自然科学是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近代伟大的经验主义者包括约翰·洛克乔治·贝克莱大卫·休谟和伯特兰·罗素

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经验主义的一种形式认为对现实之认识只有靠特定科学及对寻常事物的观察才能获得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英国哲学家贵族出身近代经验论的开创者

培根形象地将科学发展的障碍比喻为假相并提出四假相内容如下

  • 种族假相(Idols of the Tribe)指人性的缺陷即人类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感觉为尺度而不是以宇宙本身为尺度从而陷入主观主义歪曲事物的真相
  • 洞穴假相(Idols of the Cave)指个体差别造成的缺陷即由于个人的天性不同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而形成的个人的偏见它犹如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处的洞穴
  • 市场假相(Idols of the Marketplace)指语言交往中产生出的误解即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由于用词的错误和混乱而造成的假相
  • 剧场假相(Idols of the Theater)指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即人们盲目崇拜各种传统的哲学体系和错误的证明法则而造成的偏见

培根的四假相说虽主要针对经院哲学但其对错误认识所作的根源性的分析具有普遍的意义

培根认为一切知识起源于经验经验尤其科学实验是真理的保证只有将感性和理性结合才能形成科学知识而作为一切科学知识的基础的经验应当具有确实性和丰富性

马克思评价培根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约翰·洛克(John Locke)

英国哲学家英国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

约翰·洛克将观念分为简单观念和复合观念简单观念定义为只包含一个齐一的现象或心灵中的概念是构成知识的直接对象材料和要素人们的平常感觉是杂多的现象因而是复合的心灵不能毁灭简单观念只能用于将简单观念组合成复合观念或将复合观念分解为简单观念洛克认为简单观念组合成复合观念的方式有相加并列(比较)和相减(抽象)

洛克将作为观念的来源的经验分为两类一是感觉它是观念的外在来源二是反省它是观念的内在来源由心灵这一内部感官进行反思从而得到新观念心灵如同一块白板经验如同印章一样盖在这块板上形成观念即认识经验是人心灵认识的唯一来源这一观念又称为白板说

洛克认为实体是简单观念集合及其附着物附着物支撑人们所发现的存在着的性质实体作为观念是存在的然而是否真实存在实体则是未知的需要必要的假设洛克假设物质精神和上帝三个实体的存在物质实体是感觉的支撑精神实体是反省的支撑而上帝是传统的宗教和道德观念的支撑

洛克认为凡事物具有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内容如下

  • 第一性质(Primary Qualities)物体客观本身具有的性质属于物体本身而不以人的感觉为转移实际存在于物体中如物体的质量硬度密度等性质
  • 第二性质(Secondary Qualities)客观上无法达成一致的性质通过第一性质产生存在于思考者的心灵中如物体的颜色味道气味等性质

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之间的区别解释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存在分歧

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

英国哲学家洛克经验主义的赞同者

贝克莱指出不能感知物体的某些性质同时完全忽略其他性质即物体的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是密不可分的这意味着第一性质也可能不是真实的即也是只存在于思考者的心灵中从而贝克莱得出物质实体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感知

Esse est percepi(存在即被感知). ——乔治·贝克莱

甚至感知者自身都没有物理形式仅仅是没有实体的思维最后贝克莱指出上帝是终极感知者知道和理解一切事物人类的心灵都会间歇性地离开事物因此上帝存在以防止一切因不被感知而消失即维持事物的存在

贝克莱对物质实体的批判展现了如何从已有理论中发现自相矛盾之处如何克服矛盾并发展而形成自己的理论的思想创新过程

主观主义(Subjectivism)认为思想活动是经验中唯一毋庸置疑的事实人只能认识自己的感觉和心灵没有外部和客观的真理唯我论是对主观主义的反证

客观主义(Objectivism)认为观念由可靠的感官经验产生人通过感官所感知的物体和性质的确独立于对它们的意识而存在

大卫·休谟(David Hume)

英国哲学家其哲学深受约翰·洛克乔治·贝克莱的影响

洛克经验主义的对象为观念而休谟则改称之为知觉被知觉的对象可分为印象和观念两类印象分为来自不可知原因的感觉印象和能够从感觉印象得来的反省印象观念是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的推理中的微弱的影象

休谟认为一切认识归根结底都来源于感觉印象但感觉的来源是不能认识的因此知识是被限制的

实用主义(Pragmatism)

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Charles Sanders Peirce)

美国实用主义学家对逻辑学做出重要贡献

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创造了实用主义一词实用主义认为发现对生活有帮助的信念发现真实的信念更重要

当代哲学划分为如下两种主要分歧实用主义则是要在这两者之间寻找中间道路

  • 非理性主义(Irrationalism)是唯心的柔性重感情的凭感觉的乐观的有宗教信仰和相信意志自由的
  • 经验主义是唯物的刚性不动感情的理智的悲观的无宗教信仰和相信因果关系的

实用主义者并不反对神学的观点如果神学的某些观念证明对生活确有价值就承认它是真实的

约翰·杜威(John Dewey)

美国哲学家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

约翰·杜威将实用主义称为工具主义(Instrumentalism)工具主义强调经验将思维观念和信念解释为有机体对其环境的适应方法

权威主义(Authoritarianism)

权威主义相信某种来源能保证知识有效可以不加批判地接受

绝对主义(Absolutism)

绝对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真实的只有一种关于实在真理和价值的正确解释

相对主义(Relativism)

相对主义主张没有绝对只有相对的理论但往往得出自相矛盾的结论智者派善于修辞将真理视作相对之物导致了怀疑主义的盛行

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

希腊哲学家第一个自称智者的人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

普罗泰戈拉认为事物无客观规定性可言一切均依每个人的立场为转移即个人对事物的判断是被自己的知觉限制的所以知识对每个人而言是相对的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以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为原则然而这一原则本身是自相矛盾的因为该原则自身也应属于一切理论之列

形而上学(Metaphysics)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经

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形而上学并定义为非物质存在最高程度抽象的存在的知识

形而上学又称元物理学或称第一哲学(First Philosophy)是对世界宇宙和存在的本质的思考关于实在以及万物最终本性的理论形而上学的目标是形成一种关于宇宙的全面而整体的世界观形而上学根据世界的本原可作如下分类

  • 一元论(Monism)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唯心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意识
  • 二元论(Dualism)认为世界有意识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强调二者是同等公平地存在的
  • 多元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上事物变化与运动背后的原因如下

  • 物质因(Material Cause)构成事物的材料元素或基质等以此说明事物能够在运动中继续存在
  • 形式因(Formal Cause)事物的基本原则或法则等以此说明事物能够以某种特定的形式运动
  • 动力因(Efficient Cause)改变事物的动力及起因即事物受到推动者和作用者的推动和作用以此说明事物能够开始或停止运动
  • 目的因(Final Cause)事物的朝向或所追求的目的以此说明事物运动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认为凡感性实体包括自然物和人造物都具备上述原因亚里士多德强调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通常是一致的

宇宙论(Cosmology)

宇宙论指对宇宙整体的研究并且延伸探讨至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而哲学中的宇宙论有别于借由科学观察与实验来了解宇宙的物理宇宙学研究事物如何产生

自然哲学(Philosophy of Nature)思考自然界和人的相互关系人造自然和原生自然的关系自然界的最基本规律等早期自然哲学是哲学宇宙论的重要部分早期哲学家思考的自然并非现在所说的自然事物总和的自然界其意义更接近于本性

早期自然哲学的总结

立场 不变
伊奥尼亚学派(水本原说无定说气本原说火本原说) 爱利亚学派
包括元素论(四根说种子说)原子论的多元论 毕达哥拉斯主义(数本原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由土气和以太(Aether)五种元素构成其中前四者分别对应现代概念中的固体液体热量和气体而以太是构成天球和天体的物质

伊奥尼亚学派(Ionian School)

伊奥尼亚学派是米利都学派(Milesian School)和爱菲斯学派(Ephesian School)的合称米利都的代表人物有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艾菲斯有译作以弗所代表人物有赫拉克利特这两地的哲学家在历史上并无实际联系

泰勒斯(Thales)

希腊哲学家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科学和哲学之祖

泰勒斯试图借助经验观察和理性思维来解释世界第一次提出何为世界本原这个有意义的哲学问题并给出水是万物之本原的答案

水本原说是突破传统的神话宇宙论而用自然物质本身说明万物本原的第一个尝试水本原说有两方面的理由一是由经验观察可知水滋养万物二是泰勒斯的观念与远古推崇水的神话和习俗有关

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

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朋友和学生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生成万物的本原被称作无定(Indefinite; aperion)没有任何规定性是万物最原始的不可摧毁的物质本质无定分化为万物的过程当作生成而万物归复于无定的过程即消亡生成与消亡共同构成世界的运动

阿那克西曼德还认为一些事物的生成必然伴随另一些事物的消亡即生成是对无定的损害因而要使一些事物回归无定作为补偿

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

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

阿那克西美尼综合水和无定的特性提出气本原说不同形式的物质是通过气聚和气散的过程产生的例如水是凝结的气土则是水进一步凝结的结果事物的形态取决于组成事物的气在多大程度上气聚和气散阿那克西美尼的气不仅指自然物质有时候也指呼吸灵魂或某种神圣事物等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

出生于爱菲斯王族性格高傲且生性忧郁的希腊哲学家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秩序既不是神也不是人创造的宇宙本身是它自己的创造者是永恒的活火一切事物都处在向对立面的转化之中它既是又不是自身一切都处于流变之中这些思想使赫拉克利特被公认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赫拉克利特基于两方面理由主张本原说外在的本原是火的形态火为元素中最精致的并且是最接近于没有形体的元素是世界的开端和归宿内在的本原是火的特性火既是运动的又是能使别的事物运动火决定世界运动的方向且控制运动的节奏

内在的本原即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逻各斯(logos)可被理解为理性原则和规律等赫拉克利特称火为神人的理性也是神的一部分即意味着所有人都分享了神的普遍理性或普遍规律逻各斯和火是同一本原的内外两个方面

爱利亚学派(Eleatics)

巴门尼德(Parmenides)

希腊哲学家是最重要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之一

爱利亚学派的中心思想是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巴门尼德反对赫拉克利特的转化观点认为真实变动不居世间的一切变化都是幻象因此人不可凭感官来认识真实一切事物的多样性和变幻只是一个幻觉

巴门尼德将是者(Being)作为真理的对象又通过思辨规定了是者的性质是者不生不灭不会由其他事物产生更不会灭亡是者具有时间和空间中的连续性它没有部分不可分割是者具有完满性依照希腊人的观念杂多和变化是不完满的即是者是静止不动的巴门尼德的思辨达到了早期自然哲学的最高水平

芝诺(Zenon)

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最喜欢的学生

芝诺提出四个否定运动的悖论即芝诺悖论(Zeno's Paradoxes)以支持老师巴门尼德的理论芝诺悖论的内容如下

  • 二分法悖论(Dichotomy Paradox)运动的事物要达到目的必须先达到全程的一半而达到一半则又须完成一半的一半如此分割以至无穷因此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目的
  • 阿基里斯和乌龟(Achilles and the Tortoise)希腊传说最勇猛的英雄阿基里斯要想追上乌龟必须首先到达乌龟出发的地点而在这一段时间里乌龟已经爬行了一段距离阿基里斯又需要追赶这一段路如此推论阿基里斯只能无限接近乌龟而不能追上
  • 飞箭悖论(Arrow Paradox)飞箭在一定时间内需要经过许多点而在这段时间的每一个瞬间飞箭必然处于某一点上因此是静止的所有静止的点的集合仍然是静止

芝诺的上述论证有一些明显是出于对事物的错误观察和理解但却包含深刻的思辨内容这些论证的实质在于用逻辑推理否定经验观察用理性证明否定感官知觉

毕达哥拉斯主义(Pythagoreanism)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

希腊数学家兼哲学家认为数和数学是万事万物的基础

毕达哥拉斯主义者认同古老的灵魂观即灵魂是不朽的可由一个肉体转移到另一个肉体人需要净化自己的灵魂而净化灵魂的手段是音乐和哲学因为音乐和哲学都是和谐的代表和谐都是数的规定性(谐音的音程取决于琴弦的长度)因此哲学的首要对象是数

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众多的不变的数学可以解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基于两方面理由主张数是万物的本原一是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被归结为数的规定性二是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世界生成过程是由点产生出线由线产生出面由面产生出体亚里士多德批评后者观点混淆了抽象的数字单元和有体积的物理质点由点线体构造的几何图形没有物理属性

多元论(Pluralism)

物质多元论认为有别于一元论的单一元素世界由不同元素所组成

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

希腊哲学家兼政治家是最早的也是最不完善的多元论者

恩培多克勒认为所有物质都是由水火四种元素组成万事万物的变化和运动就是由于这四种元素微粒由爱与恨(比喻两种相反的动力)聚合和分散造成的万物的生成和消亡是无休止的循环运动而四种元素在运动中不生不灭

恩培多克勒还认为客观事物发出一种流射作用于人的感官感觉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人们与客观事物之间有同样的元素在对流

阿那克萨哥拉(Anaxagoras)

希腊哲学家兼科学家首先将哲学带到雅典影响了苏格拉底的思想

阿那克萨哥拉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在数量上无限多在种类上与可感性质相同种子由外在独立的且无形的精神力量发生聚散可感性质包含性质对立的不同种类的种子在数量上占优势的种子决定可感性质

留基波(Leucippus)

希腊哲学家带有扑朔迷离的色彩生平资料留存极少

原子论(Atomism)是元素论的最简明的理论形态而留基波据说是原子论的首先提出者

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

希腊哲学家留基波的学生原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德谟克利特将留基波的原子论发扬光大原子论者将自然世界理论划分为如下两种基本组成部分

  • 原子(Atom)永恒不变且不可再分的最小物质微粒不生不灭数量无限且性质上不存在差别即绝对的充实万物的产生与毁灭不过是原子的聚散
  • 虚空(Void)相对于原子的存在而言是非存在是原子的活动场所即不充实但仍然同原子一样实在原子在虚空中作直线运动由于方向不同而相互碰撞形成漩涡运动并构成万物

原子论是一个机械论的概念它否认万物有创造者所有事物都是在空间中运动的原子相互碰撞的结果原子论在历史上长期停留在思辨阶段这与科学发展的水平有关

德谟克利特还提出较流射说更接近科学的影像说认为客观事物都会发出一种与自身形状相似的影像这种影像通过空气作用在人们眼睛里压下印记从而形成感觉和思想

伊壁鸠鲁继承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世界是原子碰撞的偶然产物其改进在于认为原子的重量并不影响其在虚空中的运动速度以及原子也有发生偏斜运动的偶然性后者首次把运动的原因归于物质的内部马克思指出伊壁鸠鲁通过原子的偶然偏斜运动而高扬了个体的能动性和自由意志

本体论(Ontology)

本体论又称存在论试图依次列出构成宇宙中不同种类的实体的优先性研究何种事物存在是形而上学的主要分支

同一性(Identity)是本体论的重要概念指事物只与自身存在的关系

戈特弗里德·莱布尼兹提出不可分者同一性原理(Identity of Indiscernibles)即如果两个实体具有完全相同的属性它们必然不可区分实体的属性可分为如下两类

  • 本质属性(Essential Properties)实体成为自己所必需的核心元素
  • 偶然属性(Accidental Properties)可以从实体中剥离而不会使之成为另一实体的元素

本质属性和偶然属性是理解同一性解释物体如何保持跨时间一致性的方法偶然性很容易分辨但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很困难而且事物越是改变其同一性就越难确定

很多人拒绝本质属性的概念存在主义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认为没有事物与自身是同一的因为万物是永远变动的且这种变动是按照一定的尺度和规律进行的

忒修斯之船(Ship of Theseus)是同一性的悖论内容是假设忒修斯之船上的木头逐渐被替换直到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它是否还是原来的忒修斯之船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奥地利心理学家哲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

意识(Consciousness)是对人自身存在感觉和思想等的觉知潜意识(Unconsciousness)即意识的对立面没有意识感觉或认知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完全觉知到自身的心灵或自我活动的内容是自我对自我的觉知有自我意识时个体将自身视为主体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部分

  • 本我(id)本能冲动和激情的深层潜意识
  • 自我(Self; ego)是个人意识中能够深思熟虑并时常控制本我冲动的成分也是自身在不断变化的生存体验中保持不变的自身的部分
  • 超我(superego)社会要求的内在化

自我屈服于本我超我和残酷的外部自然界很容易形成负罪感和焦虑感

人格同一性的理论

人格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解释或证明某个人何以是某个人是形而上学的经典问题

肉体理论(Body Theory)认为人格同一性跨时间保持一致是因为人从出生到死亡都一直在同一副肉体之中

肉体理论的反驳者认为人并不是一直拥有和出生时完全相同的身体构成如外层皮肤的脱落和替换红细胞的更新和骨骼的重新构建等表明人一直在被新的生理版本的自己所替换

约翰·洛克不赞同肉体理论他相信人格同一性跨时间保持一致是因为自己保持在不同时间点的记忆每个时间点的记忆都与前一个记忆彼此相连记忆理论(Memory Theory)

反驳者认为记忆理论表明没有人会在形成第一段记忆前成为自己因为没有人记得自己的出生而且如果人失去了自己的记忆如痴呆症患者他们便不再是自己同样还存在错误记忆的问题记忆往往是不准确的

大卫·休谟反驳人格同一性他认为自我的概念不会跨时间保持一致休谟提出捆束理论(Bundle Theory)认为所谓的自我不过是一种幻觉是由无数不同事物组成的一捆印象如肉体思想情绪喜好记忆等每一个经历都会使自我的印象不断变化但大脑仍欺骗自己没有改变

英国哲学家德里克·帕菲特(Derek Parfit)认同休谟的观点发展出生存理论(Survival Theory)德里克·帕菲特补充到即使不存在从出生到死亡一直不变的人但人们都与不同时期的自己有着心理连结(Psychological Connectedness)

随时间进行心理连结的锁链会不断添加和脱落有部分的自我会随时间的流逝生存(Survive)下来如相对刚出生的自己存活率非常低因为刚出生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只有很少的心理连结相反相对去年的自己存活率可能较高

心灵(Mind)可以被看做自我和人生的认知

大卫·休谟认为心灵是观念和经验的结合

心理行为主义(Psychological Behaviorism)否认心灵这个概念具有真正的内容或价值更愿意承认有机体的精神肌肉活动逻辑行为主义(Logical Behaviorism)认为心灵是人的行为方式工具主义将心灵视为解决问题的行为而思维是从可疑事物至可靠事物的过渡

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认为心灵可以被科学地研究心灵可以被理解为计算功能或信息处理功能

实体二元论(Substance Dualism)

勒内·笛卡尔认为世界由精神基础和物理基础两种基础实体即实体二元论或称笛卡尔二元论(Cartesian Dualism)精神基础是独立的非物理基础无法用物理基础如大脑来还原或解释笛卡尔常被认为是二元论者但实际上笛卡尔认为存在着身体心灵和上帝三种类型的实体

心身问题(Mind-Body Problem)探讨心灵如何与肉体或世界相互影响受笛卡尔实体二元论思想趋向的影响是一个持久的哲学问题心身问题的几种回答如下

  • 互动论(Interactionism)心灵能导致身体的变化身体的变化也能对心灵产生影响
  • 平行论(Parallelism)心灵与身体之间不存在相互影响或因果关系
  • 同一性理论(The Identity Theory)一体两面论(The Double-Aspect Theory)认为心灵和身体不是完全分离独立的事物而当代同一性理论认为心理状态与大脑状态相同

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认为大脑中心理活动的功能可以用非大脑的物质复制出来例如计算机消除式唯物主义(Eliminative Materialism)认为心理概念最终将由成熟的神经科学概念所取代

伯特兰·罗素评价笛卡尔为笛卡儿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共同始祖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调和是哲学中最永恒的问题

唯物主义(Materialism)

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由纯粹物理的或物质的成分构成

真实(Real)指存在的事物实在(Reality)是真实的或实际存在的状态或性质

自然主义(Naturalism)将经验世界视为总体实在认为所有现象皆可用自然理由的概念解释只有用科学方法产生的对世界的解释是令人满意的超自然主义(Supernaturalism)与之相对认为又某种在自然之上或超越自然的形式理念力量或存在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

英国政治哲学家创立机械唯物主义的完整体系

霍布斯认为整个世界是由因果链组成的机器世界的每个部分则是大机器中的小机器人也是机器只不过比其他自然物体精巧而已物体定义为不依赖于人们的思想与空间的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大小的事物运动则定义为物体连续地离开一个位置又获得另一个位置的机械过程

马克思认为这种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使用机械力学和形而上学的观点解释世界的唯物主义学说称为机械唯物主义(Mechanistic Materialism)或机械论(Mechanism)认为一切事物都可以通过力学原理或支配物质与运动的定律解释机械唯物主义因其简洁而具有吸引力

自由意识与决定论问题

自由意识(Free Will)即人选择是否做出各种行为的能力自由意志与决定论(Determinism)问题是哲学中最受争议的问题之一人们将自由视为理所应当的而决定论长期以来都是科学的公设

强决定论(Hard Determinism)者支持非相容论(Incompatibilism)即决定论和自由意识无法共存认为所有的事件必然为先前某种因素造成的结果

强决定论者认为人类行为的起因有别于物理事件的起因它们无形地发生于大脑中人类行为是信念欲望和性情等的总和自由意识是人的幻觉因为人类不能精确地指出是何种因素引起人类行为所谓的选择只是一系列精神物质以恰当方式结合的不可避免的结果

还原论(Reductionism)认为世界的全部都可以被追溯或还原为单一的事件还原论为决定论提供支持还原论者认为精神状态源自大脑是属于物理状态的而物理状态是决定论的

决定论以外对自由意志的拒斥如下

  • 宿命论(Fatalism)相信事件被无可挽回地决定人的努力无法改变
  • 预定论(Predestination)认为人生中所有事情从一开始就被上帝决定

非决定论(Indeterminism)认为事件并非单纯由物质或精神等因素所支配人具有所谓自由意志而得以做出自由选择自由意识论者相信主体因果关系(Agent Causation)的存在即受到精神推动的主体可以开启一串不受其他事件引起的因果关系链自发地使事件发生

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ism)否定强决定论也并不捍卫非决定论强调人参与事件的因果效力认为自我是因果动因

相容论(Compatibilism)又称弱决定论(Soft Determinism)相容论者认为决定论和自由意志是有可能共存的即如果行为的决定来自主体自身仍然可以称这个行为是自由的

注意决定论并不主张人类能够知道宇宙中的一切法则并尝试做出预言决定论强调自然法则的主宰性

保尔·霍尔巴赫(Baron D'Holbach)

法国哲学家坚定的无神论者法国机械唯物主义的代表

霍尔巴赫否认偶然性并表现出强决定论的倾向霍尔巴赫认为人就像机器上的齿轮做着注定要做的事情没有任何意志可言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

德国哲学家对黑格尔的唯心论作了分析批判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Anthropologismus)又译作拟人论认为思维和存在统一的基础和主体是人费尔巴哈反对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哲学认为自然界是实在的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而思维是人脑的属性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包含客观内容感性和理性是统一的

唯心主义(Idealism)

唯心主义有时又称观念论与唯物主义对立认为精神心灵或数之类的事物构成世界

主观唯心主义(Subjective Idealism)又被乔治·贝克莱称为非物质主义(Immaterialism)有时又被称为心灵主义(Mentalism)或现象主义(Phenomenalism)认为实在由心灵或主观精神所派生是唯心主义中最难辩护最不流行和最常受攻击的形式

人格主义(Personalism)作为对机械唯物主义的反抗出现认为实在是有意识的人格基本实在是自我

伊曼努尔·康德认为人们生活在两个世界中一个是自然和知识的世界另一个是行动道德和信念的世界当专注于知识时如在科学研究中人们通过根据某些规则构造的知性概念来感知世界但当涉及实际事务如宗教信仰时这些概念和规则就不再适用了

阿图尔·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悲观的德国哲学家自认为是康德忠实的学生

康德认为两个世界都是理性的而叔本华认为两个世界都是非理性的知识的世界实际上是一个幻觉的世界真正真实的事物是内在于人们让人们拥有欲望和激情并驱使行动的事物即意志(Will)这种认为意志是人们进行行为和达成价值的必要和终极的基础的观点称为唯意志论(Voluntarism)

康德也相信意志的实在性并认为意志是遵循理性规则的而叔本华认为意志是非理性的创造出欲望和激情并驱使行动的并非人们自身的力量而是一种狂暴的力量叔本华认为人们需要通过审美的超然境界或是节制自己的欲望以从意志的力量中解脱叔本华不赞同自杀因为自杀行为正是肯定了意志本身的表现

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

德国哲学家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称为知识学(Wissenschaftslehre)自我为中心费希特认为自我既是理性也是意志既是认识也是行动联系认识和实践

弗里德里希·谢林(Friedrich Schelling)

德国哲学家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发展的中期人物

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以绝对同一为核心认为绝对同一是万物的本原是有矛盾发展过程的宇宙精神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德国哲学家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

黑格尔主张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思维是存在的本质存在符合思维才具有实在性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是一个矛盾发展的过程

黑格尔认为世界是存在于头脑之外的精神是一种试图理解自身的宇宙意识或普遍心灵精神由于自身包含着内在矛盾不断地自我否定而向前发展科学道德和宗教的领域都是精神朝着自我理解运动的方式

黑格尔的目的论(Teleology)认为世界最终有一个目标并且世界正在朝着目标发展

本质主义(Essentialism)

又称精粹主义认为任何实体都有一些必须具备的本质(Essence)本质赋予人们目的在出生前就存在于人们身上如果本质丢失事物就会成为另外的东西

本质主义这一术语由卡尔·波普尔提出其观念的出现可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虚无主义(Nihilism)

虚无主义认为生活毫无意义是怀疑论的一种极端形式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德国语言学家兼哲学家哲学概念权力意志的提出者

尼采是对虚无主义著书论述的著名哲学家之一尼采认为虚无主义的定义是使世界生命(尤其是人类)的存在没有客观意义目标可以理解的真相和本质价值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

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存在的意义是无法经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的存在主义的拥护者称之为荒诞(Absurd)即在没有答案的世界里寻找答案人类是需要寻找意义的生物却被丢弃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里

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 Kierkegaard)

丹麦神学家哲学家兼作家

尼采和克尔凯郭尔是存在主义的先驱

存在主义并不等同于无神论如克尔凯郭尔支持信仰主义有神论存在主义者否认的是任何形式的目的论

法国哲学家兼作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认为不是世界缺乏意义而是世界充满了让人恐惧的自由如果没有任何行动纲领每个人都不得不设计一套自己的道德准则以创造自己遵循的道德观人在开始时一无所有只是后来自己创造自己任何生命的意义都是由自己赋予的

价值论(Axiology)

一般而言价值(Value)基于某种评价判断且依赖于事实

  • 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本身的好处
  • 外在价值(Extrinsic Value)能导致其他好处的价值因他物而非自身而被认为有价值

美学(Aesthetics)

美学研究美与艺术及其本质

美学对象(Aesthetic Object)即在人们心中激发有价值的艺术情感的事物美学家思考美学对象为何如何影响人以及在生活中有何种价值美学对象可被划分为自然美对象和艺术美对象

大卫·休谟认为人必须自行判断艺术品是否值得欣赏即艺术欣赏完全是主观的伊曼努尔·康德则认为审美并非情感的反应而是理智的反应即对审美对象产生的愉悦感须通过深刻的思考

美学的作用

柏拉图认为艺术作用于人的感性而灵魂应保持理性因此柏拉图认为艺术很强大但同时具有危险性

亚里士多德支持艺术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普遍性概括认为人的肉体需要体验全方位的情感以保持平衡即对情感净化这也解释了人为何欣赏悲剧

英国哲学家兼历史学家罗宾·乔治·柯林伍德(Robin George Collingwood)将艺术分为娱乐艺术(Amusement Art)与魔法艺术(Magic Art)柯林伍德认为娱乐艺术被频繁地用作逃避生活的手段只是简单的娱乐和消遣而真正重要的艺术即魔法艺术应试图改变人们与世界的互动方式然而艺术的作用可能因人而异这种划分是存在问题的

伦理学(Ethics)

伦理学又称道德哲学(Moral Philosophy)研究道德行为的对与错探讨人类如何追求好的生活与如何彼此相处以及对道德原理和准则的辩护伦理学的根本问题是寻找道德信念的根基道德和伦理学内部有如下的三个重要领域

  • 描述伦理学(Descriptive Ethics)试图以描述的方式辨识道德经验在人的行为范围内辨识出动机欲望意图等
  • 规范伦理学(Normative Ethics)试图给出关于选择和价值中应然的可接受的判断
  • 批判伦理学(Critical Ethics)元伦理学

伦理学可以被定义为系统地研究反思性的选择指导选择的对错标准以及它最终导向的善的哲学分支

伦理理论(Ethical Theory)是一套道德基础或称道德框架帮助人们得出有关对与错行为的一致答案所有的伦理理论都基于某种初始假设且包含一些道德原则

道德评价的考虑要素包括如下

  • 动机(Motives)促使人以某种方式行动或决定其意志的事物
  • 手段(Means)实现目的的媒介工具或方法
  • 后果(Consequences)基于某种价值选择做出的道德决定的影响或结果

目的论伦理学(Teleological Ethics)认为道德行为的后果决定其对错情境伦理学(Situation Ethics)是目的论伦理学的一个版本主张真正道德的行为在每一种情况下都会产生最多的是唯一的道德绝对者

道德责任(Moral Responsibility)指可以被赞扬或谴责的行为可遵循应该蕴含能够(Ought Implies Can)的原则即应该道德地做某事意味着首先必须能够这样做有别于处于事件因果链即成立的因果责任(Causal Responsibility)道德责任只适用于道德主体(Moral Agent)即有能力思考是非并据此作出决策的对象赞扬和谴责可以鼓励和劝阻不同的行为并非完全关乎道德责任道德应然(Moral Ought)用于表达义务或道德责任

正义(Justice)是对政治法律道德等领域中的是非善恶作出的肯定判断

塞拉西马柯(Thrasymachus)

希腊哲学家智者派的三位代表之一

塞拉西马柯认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

元伦理学(Metaethics)

元伦理学研究何为道德即道德的本质主要形式有道德现实主义和道德反现实主义

道德现实主义(Moral Realism)认为世界上存在如科学事实一般的道德事实即道德命题非对即错道德现实主义又可细分为如下两类

  • 道德绝对主义(Moral Absolutism)不仅相信存在道德事实还相信存在某些不会改变的道德事实
  • 道德相对主义(Moral Relativism)认为对于特定问题正确的道德命题可以不只有一个如道德事实或人们的道德信念可根据文化的不同而不同

道德反现实主义(Moral Antirealism)认为道德事实不存在即道德命题取决于人们的喜好和态度

神的旨意理论(Divine Command Theory)认为道德和不道德都是由神决定的

尤西弗罗困境(Euthyphro Dilemma)源于苏格拉底与其老师尤西弗罗的对话是神的旨意理论的致命批判即如下关于正确的行为之所以正确的二难上帝可以规定任何他想规定的事甚至可以颠倒对错因此善的概念和价值就显得空洞行为本身即正确说明上帝在制定规定时也必须遵守某种道德的标准

自然法理论(Natural Law Theory)假设上帝根据万全的计划创造了宇宙使生命得以维持世间万物都能顺利进行托马斯·阿奎纳认为上帝为使人类对众生有益而为人类预载了向善的欲望上帝的设计中人类所追求的基本善(Basic Goods)如下

其中前三项适用于自然界的大多数生物而后四项只适合于人类

  • 生命(Life)即自保维持生命的动力生物的求生本能
  • 繁殖(Reproduction)即性驱动创造更多生命
  • 教育(Education)为后代进行道德教育
  • 追寻上帝(Seek God)人类被灌注了本能的欲望去了解上帝无论人是否能接触到上帝的思想都会在生命中试图寻找上帝
  • 群体生活(Live in Society)人类天生是社会动物不疏远同伴是善的思想
  • 避免冒犯(Avoid Offense)避免冒犯群体生活中的同伴也是善的思想
  • 避免无知(Shun Ignorance)人类天生有好奇心渴望正确知识会促进生存

阿奎纳认为本能会告诉人们基本善而理性引导人们从基本善中推导出自然法因此正确的行为就是那些与基本善相一致的举动

然而基本善仍能推导出有争议的行为如先天无法生育的人可能因此被认为是非善的同时自然法理论对无神论者没有任何说服力

情绪主义(Emotivism)认为道德语句非真亦非假但表达出情绪

绝对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德国哲学家提出绝对命令的概念

康德认为道德完全先天地存在于人的理性中宗教和道德结合是可怕的无论如何两者都应剥离开因而提出绝对命令

绝对命令又称定言令式即无条件的命令无论何种欲望都必须遵守绝对命令是人们的道德义务源自于纯粹的理性且约束着所有人内容如下

  • 普遍性(Universality)行为只有普遍地作为准则时才能被允许
  • 人性(Humanity)对待他人绝对不能仅当成手段而永远要当成目的
  • 自治性(Autonomy)理性的人需要将上述行为表现出来道德才能够应用

从而可得自杀和说谎等的行为是违反绝对命令的

康德的道德原则非对即错与处境无关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

功利主义注重行为的结果认为行为意图与道德无关功利主义假设人们都有追求愉悦且避免痛苦的共同愿望且行为应该以其产生的快乐或愉悦来衡量

行为功利主义(Act Utilitarianism)又称古典功利主义(Classical Utilitarianism)认为当下的行为应该总是为尽可能多的人创造尽可能多的利益即效用最大化原则(Principle of Utility)

可知功利主义并不意味着自私反而意味着个体可能要为集体牺牲功利主义者建议道德行为的判断应站在仁慈公正的旁观者角度考虑避免情绪化地投入

规则功利主义(Rule Utilitarianism)认为应该长远地考虑行为的结果并遵守某种规则以达到最大利益

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

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之一

享乐主义(Hedonism)是功利主义的哲学理论先驱认为享乐是人类最重要的追求而阿瑞斯提普斯被认为是最早提出享乐主义思想的人

伊壁鸠鲁(Epicurus)

希腊哲学家享乐主义的支持者

伊壁鸠鲁的享乐主义又称伊壁鸠鲁主义(Epicureanism)伊壁鸠鲁认为人生追根究底不过是为了享受快乐他所指的快乐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即快乐等同于宁静幸福或摆脱痛苦而不是放荡或肉体享受的快乐

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是道德的标准而感觉是真理的标准

人文主义(Humanism)

人文主义认为能促进人所有正常能力发展的事情是正确的

契约主义(Contractarianism)

契约主义认为道德产生于契约正确的行为是那些不会违反人们制定的自由理性共识的行为道德是可以改变的如法律的更改和社会风俗的变更等权力意味着义务人们享受体系所提供的福利同样被期望有所付出因此接纳一项契约就有义务去遵守它

社会契约(Social Contract)是个体间的自愿协议有组织的社会借社会契约得以形成并为其成员提供相互保护和福利

行为主义(Behaviorism)

行为主义认为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可以被操纵影响和培养

分析哲学(Analytic Philosophy)

分析哲学是以概念分析为主要方法的哲学派别重视语言的作用论证常通过数学形式逻辑等自然科学方法进行

逻辑原子论(Logical Atomism)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

英国哲学家认为数学可以化约到逻辑哲学可以像逻辑一样形式系统化

伯特兰·罗素在数学原理中首次提到了逻辑原子论罗素对逻辑原子论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如下理论

  • 类型理论(The Theory of Types)旨在解决语言中的自参照(Self-Reference)问题
  • 描述理论(The Theory of Descriptions)旨在阐明语言中确定描述的含义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奥地利哲学家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TLP;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被认为是逻辑原子论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维特根斯坦提出了世界由原子事实(Sachverhalten; Atom Fact)组成的观点

维特根斯坦提出语言的图像理论(The Picture Theory of Language)原子事实是可以被思考的即人能创造它的图像(Bild; Picture)这些图像若被逻辑形式描画则称为逻辑图像(logische Bild; Logical Picture)逻辑图像能够描画世界

事实的逻辑图像即思想(Gedanke; Thought)即有意义的命题维特根斯坦认为命题是一切从所有基本命题的总和得出的事物每个命题都是基本命题进行真值运算的结果

日常语言哲学(OLP; Ordinary Language Philosophy)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后期质疑逻辑原子论从逻辑的领域向日常语言转移进而发展为日常语言哲学日常语言哲学着重研究如何通过分析日常语言解消哲学问题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

解构主义是一种哲学批判运动对关于语言能表达实在的所有传统观点表示质疑解构主义者常被指责为虚无主义